从“物理协同”迈向“化学融合”,京港合作如何打造“两业”融合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支点

图片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双重浪潮下,北京与香港作为中国现代服务经济的“双核”引擎,正通过“两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协作,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合作是否足以应对全球产业链的深刻变革?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京港两地如何进一步打破壁垒,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本文将通过对比两地产业优势,剖析京港合作在“两业”融合中的战略价值,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揭示其作为提升中国产业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路径。

一、京港产业对比:互补性奠定融合基础,但差异亦暗含挑战

维度

北京

香港

差异与互补性

产业定位

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高精尖产业主导(AI、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

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枢纽,专业服务(法律、会计、咨询)集聚

北京强在技术创新与数字基建,香港胜在金融资本与专业服务,互补性显著

两业融合特征

技术驱动型融合、数字赋能型融合

金融与专业服务嵌入全球产业链(如IPO融资、跨境并购、风险管理)

北京融合模式更重“硬科技+服务”,香港则侧重“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布局

政策支撑

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明确到2025年培育10家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香港定位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

北京政策聚焦本土创新生态,香港则依托国家战略拓展国际网络

数据支撑

2023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41.5%,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设备超百万台

2023年金融业占GDP 24.9%,管理资产规模35.5万亿港元,65%来自境外

北京数据体现“制造+服务”的数字化深度,香港数据彰显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思考问题:京港两地的产业差异是否会导致合作中的摩擦?如何平衡北京的技术创新优势与香港的金融资本优势,以实现“两业”融合的最大效益?

二、京港合作提升“两业”融合国际竞争力的三大逻辑,但亦需突破深层障碍

1. 资本赋能:香港金融活水浇灌北京科创沃土,但资本流动仍受限制

案例:北京企业赴港上市潮。截至2023年底,1,469家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市值占比达80%,其中北京企业占比超20%。美团作为北京知名的科技企业,于2018年9月2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3690.HK。美团此次香港IPO发行4.8亿新股,每股定价69港元,融资约42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换算)。

数据:2022年北京对香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存量476.13亿美元,占对外投资存量44.9%,主要流向科创、生物医药等领域。

障碍:尽管资本流动规模庞大,但跨境资本流动仍面临监管限制,如何进一步放宽限制,实现资本的高效配置?

2. 服务延伸:香港专业服务赋能北京制造升级,但服务标准差异待解

案例:中科宇航的“南箭北研”布局。依托香港国际法律、会计服务,中科宇航在酒泉发射场建成国内首个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工位,同时通过香港平台对接东南亚卫星发射需求。

数据:香港拥有79,105名持牌保险代理、804家持牌保险经纪公司,为北京企业“走出去”提供风险对冲工具,降低跨境交易成本30%以上。

障碍:京港两地服务标准存在差异,如何推动标准互认,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3. 标准互认:香港规则对接助力北京产业国际化,但规则对接需深化

案例:总部在北京经开区的金风科技,在风电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借助香港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标准制定优势,金风科技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20亿元,其风电场碳足迹认证获香港品质保证局认可。

数据:香港绿色债券发行量连续7年居亚洲市场第一,去年市占率达到约35-45%,北京企业在港发行绿色债券利率较境内低0.5-1个百分点。

障碍:尽管规则对接取得进展,但在数据隐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仍需深化合作,如何构建统一的规则体系?

思考问题:在资本赋能、服务延伸、标准互认的过程中,京港两地如何突破现有障碍,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三、京港合作深化“两业”融合的三大突破口,但需创新合作模式

1. 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枢纽,但需解决数据跨境流动问题

路径:以北京数字经济优势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基础,打造“数字技术研发-数字贸易结算-数字资产交易”全链条。

案例:长安链已在北京冬奥会等超过300个应用场景中落地,作为底层技术支持数字人民币的发行与流通,未来可拓展至跨境贸易数字人民币结算。

挑战:数据跨境流动涉及国家安全、隐私保护等多重考量,如何建立既安全又高效的数据流动机制?

2. 打造“产融合作”新范式,但需平衡风险与收益

路径:北京“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与香港科技园、数码港建立“创新飞地”,实现“研发在京、融资在港、生产在内地、市场在全球”。

数据:截至2024年上半年,香港私募基金管理的资本额超过2339亿美元,位列亚洲第二,可定向投入北京机器人、商业航天等战略产业。

挑战:产融合作涉及高风险与高收益,如何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3. 构建“人才双城”生态圈,但需突破人才流动壁垒

路径:推广“京港人才通行证”制度,允许高端人才在两地自由执业,如香港律师、精算师在北京自贸区直接提供服务。

案例:总部位于海淀区的驭势科技通过香港平台引进国际自动驾驶技术专家,其无人驾驶物流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香港国际机场,并成功拓展至新加坡樟宜机场、卡塔尔哈马德国际机场等海外市场。

挑战:人才流动涉及签证、税收、社保等多重问题,如何简化流程,促进人才自由流动?

思考问题:在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枢纽、打造“产融合作”新范式、构建“人才双城”生态圈的过程中,京港两地如何创新合作模式,以应对数据跨境流动、风险收益平衡、人才流动壁垒等挑战?

四、京港合作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但道路依然漫长

北京与香港的“两业”融合,本质是“中国创新+全球资源”的配置革命。通过资本赋能、服务延伸、标准互认,京港合作已形成三大战略价值:

效率提升:北京企业借助香港平台,跨境交易成本预计降低30%,融资周期预计缩短50%;

风险对冲:香港专业服务为北京“走出去”企业提供政治风险、汇率风险对冲工具;

规则主导:通过香港对接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推动中国“两业”融合标准成为全球基准。

然而,京港合作的道路依然漫长。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数字技术革命的双重浪潮下,京港两地需进一步打破壁垒,深化合作,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重塑。未来,随着“数字湾区”“科创走廊”等机制落地,京港合作将从“物理协同”迈向“化学融合”,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双核驱动”的范式样本。但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京港两地能否成功应对资本流动限制、服务标准差异、规则对接障碍等挑战,以及能否创新合作模式,构建更加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


分享到:


北京商务服务业联合会

Union of Beijing Business Services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22号万商大厦1318室

邮箱:bcbs_ngozh@163.com
京ICP备14037131号-1           



联系电话
010-68627180|13552997763
ABUIABACGAAgr_-piAYo7Mj9DjCCAjiCAg

扫码关注商务联公众号

ABUIABAEGAAgz_7piAYo_pDIzwUwhgI4iAI

扫码关注商务视界公众号